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0月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增速年內首次轉正,再次印證了宏觀經濟可以避過“硬著陸風險”的可能性,然而,無近憂但未必無遠慮,由于國內外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本輪制造業回升之路并非坦途。
從10月數據看,當月實現利潤5001億元,同比增長20.5%,單月同比增速也較9月份的7.8%大幅回升。此外,早前公布的制造業PMI指數、PPI以及工業增加值等諸多工業生產數據,都顯示出目前我國企業去庫存化進程已經接近尾聲,企業利潤出現較大改善。
然而“去庫存化”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制造業能夠真正步入新的上升周期。由于全球經濟艱難“再平衡”,中國制造將面臨“去產能化”和制造業轉型的雙重調整,中國制造業復蘇恐怕還會比較艱難。從外部大環境看,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層次矛盾還未有效解決,全球經濟的潛在總產出和潛在需求構成長期負面影響,“需求不足”與“生產過!彪p重矛盾將常態化。
產能過剩和制造業升級是所有制造業大國都邁不過去的一個“坎兒”。更為重要的是,重工業化的產業背景將延長中國制造產能過剩的存續時間。國際上產能利用率是考察產能過剩的重要指標。根據美國經驗,當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5%以上時,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當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時,表示設備閑置增多,“產能過!背霈F;工業產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時,為正常的“產能過!,低于81%時,為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目前,我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僅鋼鐵、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因此“去產能化”要比“去庫存化”艱難得多。
另外,全球“供給替代”的新趨勢正在逐漸削弱中國傳統比較優勢,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以及次新興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制造的競爭使得中國制造正在面臨“前后夾擊”。
從中國自身內部條件看,中國制造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增速下滑,需求疲軟,成本上升、利潤縮水”這樣的困境,更要面對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難題。事實表明,中國制造業長期以來賴以高增長的要素基礎和國際大環境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這對于依賴于“成本驅動”,以及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的“中國制造”而言,利潤空間會越來越小,被淘汰出局的將會越來越多,這可能是中國經濟不得不面對的“新常態”。
因此,制造業短期復蘇無憂,但中長期結構性調整必須提上議事日程,大力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行業結構調整優化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在低谷中為下一輪發展夯實基礎。